尋找深情~父慈子孝不是口號
文/游乾桂
在拉筋拍打同樂會上常會看到母女檔,婆媳檔來參加(奇怪!父子、父女檔真的比較少!),目的當然是希望長輩們能開心,且行動自如,也看到不少坐輪椅來的老人家,心想這些人真幸福,子孫們都很孝順,也努力想幫老人家恢復健康,依個人的經驗:只要這些老人家「想要」健康,找到一個自己願意作、並且持之以恆的自我保健方法,身體一定可以行動自如!---健康管理師
這些故事令我動容。
新婚蜜月,友人帶著高齡媽媽同行,我咋舌不已。他從單親家庭長大,媽媽含辛茹苦做工提供教育費用,自奉甚儉,省吃節用,好的留給兒子,剩下的自己吃。而今孩子成家立業,新婚妻子很有孝心,建議把從未出國的媽媽帶去旅行,我聽得眼眶泛紅。
球友年逾六旬,體力依舊充沛,球場上賣力奔馳,一點也不遜於年輕人,最令人動容的並非球技一事,而是孝心。有時他會急著先走,稱要帶媽媽看病、去市場買菜,常常看他推著輪椅,牽著媽媽的手散步中庭,他沒有彩衣,但很像老萊子。
旅行時巧遇一對父子,兒子近五十,老子有八十,結伴閒行於雲南的麗江古城。他們選擇慢行,兒子請假半個月相隨,沿途看他們談笑風生,親情百分百,原來父親以前也經常偷閒帶著他遊山玩水,而今他大了,父親老了,只想還恩,他說,再累也值得。
友人的新家離老家有段距離,他已年過半百,卻依舊保持每個星期回老家探視父母的習慣,二十多年不變。不知他的父母到底怎麼教他,以致於有一天,即使離開家門、遠行工作,老家依舊是他心中最美的居所。
這些全是我的友人或接近的人,而且全是老人了,保留著傳統的孝心,對父母深藏著愛。但,這一代,或者下一代,還有如此優雅的美德嗎?父母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到底是第幾順位?抑或沒有位置了?
我在親職教育的領域中縱橫近三十年,從原先的意氣風發,很想有所作為,而今有些步履蹣珊,正是發現,教育一事長期以來都停留在智育的思考,忘了人生最重要的人情世故,遺漏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感情、貼心等等。如果一個優秀的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了,他是否為人恐怕都是問題?我猜,頂多是好用的機器、賺錢的怪獸,或者提款機罷了。當他們努力於財富爭奪與累積時,會不會一併遺漏人生最美的親情?
退休多年的老友來訪,帶來一則令我省思的故事。他說兒女大了,房屋空了,心情差了,啜飲一口我替他沖泡的清香包種茶,幽怨說道:老了剩三好,抱孫好,顧厝好,等死好。
他做過一個毛骨悚然的惡夢:
兒子把一張紙條置於餐桌上出門上班,紙條寫著:「爸爸,這一百元拿去用早餐,往前 一百公尺 就到了;如果有剩,就當是你的老人年金。」他驚嚇而醒,紙條事件的原出處其實是他自己─他留過同樣的紙條,寫著:「桌上一百元,往前 一百公尺 有早餐店,剩下的就當零用金。」
最大的啟示當是報應。
父慈子孝不是口號,而是有一天你我都將有機會遇見的檢核。背影不限於朱自清所寫兒子對父親的懷恩,更多的是父親對子女的切切盼著,空巢何不歸?那種心情,漸次老了,我也懂了。
記得媒體在專訪時問過一個問題,對孩子有何期待?
健康、快樂是必備。
最後是記得愛我、想我。
這是真話,並非做作之舉,只因我的教育觀念更有高度,安放人生哲學,早早明白人與人之間是緣分,而且是減法,會被稀釋的,終有一天,孩子們會自立門戶,另覓巢穴,屆時才是教養的真正驗證。他會想及我們,教育才算成功;想都不想、理也不理,即使有所成就,與我們何干?也許連他的家門,我們都進不了,如何享福?
友人的弟弟在美國行醫,媽媽想飛往探望,他卻百般阻撓,一會兒說搬家,一會兒說有大雪,最後音訊全無,老媽媽天天以淚洗面,老淚縱橫,友人很不捨的勸媽媽死了這條心,至少還有他。他的體悟最深:有成就的全飛了;沒成就的,最有孝心。媽媽終於明白這一點,意有所指的點明孝順真的比傑出重要。
苦楚堆疊而成的故事,勁道十足令人想及:分數、成績重要,還是愛、心、情三元素有味?
我的父母不識字,根本無法在知性部分提供幫忙,因而從未教過我數學,不懂《論語》、《孟子》,沒有ABC的要求,但卻給足了愛。媽媽總是不辭辛苦熬煮轉骨湯,自扮醫生開出補身聖品;她更像巡更員,每隔一段時間就起身督察孩子是否踢棉被,還藏了一盒不為人知的私房錢,在我離開家園前,偷偷塞進我的口袋,囑我吃好一點,我驚訝莫名,雙眸泛著淚光。
父親是個嚴肅的人,他常不著痕跡把愛秘密地給了出來。比方說,天冷了,他會把外套脫下來,罩在我的身上;下雨天沒有雨傘,他會用鐮刀輕輕劃下姑婆芋,遮在我的頭上;遠行時,他常藏身門簾後,直到看見我的背影消失。
這些愛的資產,正是我想念與掛念他們的理由。這些感觸也許有一天,人人皆懂,但怕太遲了,我想用一本書的長度讓所有的父母提前理解。
本文出自《深情─教出懂愛、用心、有情的陽光孩子》時報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