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肥胖 席捲全球的流行病



 


肥胖 席捲全球的流行病


 


2007-10-16  《環球科學》2007年第10


 


撰文  巴里·M·波普金(Barry M. Popkin
翻譯  郭凱聲


 


過去20年間,第三世界國家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使這些國家億萬民眾的膳食和健康狀況顯著改觀,肥胖已經成了比饑餓更可怕的健康殺手。在墨西哥、埃及和南非等國,半數以上的成年人體重超標(身體品質指數BMI超過25)或者肥胖(BMI超過30)。事實上,在拉丁美洲、中東及北非的眾多地區,超過1/4的成年人體重超標。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和南亞地區,儘管營養不良和饑荒依然相當嚴重,但即使像尼日利亞和烏干達這樣的赤貧國家,也開始為肥胖的氾濫頭疼不已。環顧全球,體重超標人數已經突破13億,體重不達標者只有大約8——這兩個數字之間的差距還在迅速拉大。


 


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肥胖率已經與美國及其他一些高收入國家不相上下。而且,這些發展中國家從營養不足轉變為營養過度,(這一過程常被稱為營養變遷(nutrition transition))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我曾在15年前考察過印度、中國、墨西哥和菲律賓的農村,今天重返這些曾經的窮鄉僻壤時,不禁為巨大的變化而瞠目結舌:兒童們一邊吮吸著含糖飲料一邊看電視,大人們則騎著輕便摩托車而不是步行去超市選購食品。除了生活習慣變得更加少動多坐以外,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變化——高熱量甜食、植物油以及動物源性食物(包括肉禽魚蛋及乳製品)的消費量猛增。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變化雙管齊下,導致肥胖蔓延,給公眾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的發病率迅速升高。


 


(各位胖哥、胖妹,甚至於長輩們都必需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健康管理師)


 


為了應對這一危機,我們必須透過目前席捲第三世界的社會、經濟和技術大潮,考察它們背後的深層因素。我們發現,許多國家的政府和產業界對肥胖的蔓延難辭其咎,因為它們向發展中國家肆意傾銷廉價甜食、油類和肉類食品,又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促進水果和蔬菜的消費。調整農業補貼政策,並加強對食品廣告的管理,或許有助於緩解這一問題。不過抗擊肥胖的行動還需要展開新的政策調研,需要長期的資金投入,並且需要下定極大的政治決心。


 


窮人的專利


 


在發展中國家,肥胖似乎是窮人的專利。他們養成了一些容易導致肥胖的現代生活習慣,卻很難得到有利於健康的食品,也很少有機會參與休閒娛樂等有利於控制體重的活動。


 


(您我都不願意被稱作窮人,有鲔魚肚的您該特別注意一下您的健康吧!這篇文章也說明台灣這麼多年來為什麼較低收入的人為什麼會肥料的原因---健康管理師)


 


 墨西哥或許是發展中國家受肥胖之害最甚的國家。1989年,體重超標的墨西哥人還不足全國人口的10%。事實上,當時根本沒有人談論肥胖問題,各界關注的主要問題是饑餓與貧困。到了2006年,若干全國性的調查發現,71%的墨西哥女性和66%的墨西哥男性體重超標或肥胖——這兩個數字幾乎與美國的水準不相上下。肥胖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也逐步表現出來:15年前,糖尿病在墨西哥幾乎聞所未聞,今天患有型糖尿病的墨西哥人已經接近該國人口的1/7,而且患者人數仍在迅速攀升。


 


(台灣也不正是型糖尿病的患者年輕化嗎?---健康管理師)


 


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墨西哥的變化為何如此劇烈?與美國為鄰,也許是墨西哥肥胖問題比其他國家更加嚴重的原因之一。許多墨西哥人長期受到美國文化和傳媒的薰陶,可能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不過,在一些受美國影響極小的國家中,肥胖現象也同樣普遍。在這些國家中,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可能在肥胖問題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針對39個發展中國家的15.7萬名婦女所作的調查表明,幾乎在所有這些國家中,城市女性都比農村地區的婦女更容易出現體重超標的情況。(由於這些調查的重點是考察生育健康問題,因此調查人員主要收集女性資料,男性資料相對較少。)不過肥胖在農村地區也開始出現流行的勢頭。在墨西哥、哥倫比亞、土耳其、南非和約旦,超過50%的農村女性體重超標。


 


更合理的解釋或許隱藏在肥胖與貧窮之間的聯繫中——在發展中國家,肥胖幾乎成了窮人的專利,這與美國的情況如出一轍。除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以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均GDP都高於2,500美元。在所有這些國家中,貧困女性的肥胖率均超過了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女性。隨著這些國家人均收入的提高,農村勞動力和城市貧民已經養成了一些容易導致肥胖的現代生活習慣,比如看電視和超市購物等。但與此同時,他們仍然缺乏教育機會,難以得到更利於健康的食品,也很少參加休閒娛樂活動,這些本來都有利於控制他們的體重


 


還有一項事實加劇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肥胖危機:這些國家中的肥胖者可能比歐洲裔的肥胖者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壓。科學家早就推測,與其他地方的人群相比,拉美人、非洲人和南亞人攜帶的所謂節儉基因thrifty genes)的數量可能偏高。這種基因的作用是,促使脂肪在人體內更有效地存儲起來,幫助他們在出現饑荒時渡過食物短缺的難關。然而,如果攜帶這類節儉基因的人體重超標,體內的脂肪就容易在心臟和肝臟周圍積聚起來,增加他們患上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在肥胖現象日益加劇的中國,將近1/3的人血壓偏高。我通過自己的調查發現,中國的高血壓人群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接受了相應的治療。西方國家有能力承擔高額費用,跟蹤觀察糖尿病及高血壓患者,並為他們提供治療藥物,而在發展中國家,這類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治療,導致疾病早期就出現多種併發症(只要一肥胖就容易得到各種慢性病,體重過重的人,自己小心啦!---健康管理師)


 


都是可樂惹的禍?


 


甜飲料席捲全球,改變了發展中國家人們的膳食結構。高能量食品和運動源性食品消費量的猛增,以及人們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導致肥胖氾濫的原因。


 


(這才是我們真正擔心的地方,台灣現在的小孩吃糖量是20年前的多少倍?父母自己沒注意,甚至於自己帶頭天天喝含糖飲料,喝珍珠奶茶,汽水可樂是一杯又一杯您及小孩子,日久怎會不出問題呢?趕快想辦法減輕您及小朋友的體重吧?---健康管理師)


 


 肥胖在第三世界氾濫成災,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半個世紀以來迅速流行開來的甜飲料(sweetened beverage)。在人類進化史的絕大部分時期,我們喝的飲料只有兩種:出生後所喝的母乳和斷奶後所喝的水。由於水根本不含熱量,人體沒有進化出喝了飲料後相應減少食物攝入量的適應性功能。因此,一旦我們喝了水以外的任何一種飲料,攝入的總熱量就會增加,因為我們通常還會吃下跟以前一樣多的食物。當然,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飲用紅酒、啤酒、果汁和家畜的奶,但這些飲料提供的熱量所占比例始終很小。而過去50年來,隨著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和其他軟飲料迅速席捲全球,情況急劇變化


 


醫學上通常用卡路里(簡稱卡)作為熱量的單位,一卡就是使 一克 水的溫度升高1所需的熱量。不過食品標籤上注明的熱量單位通常是千卡,也就是大卡。人們每日的能量需求,因年齡、體重及活動量的差異而各有不同,但絕大多數營養學家推薦的每日最佳攝入量為:女性1,800千卡~2,200千卡,男性2,000千卡~2,500千卡。如果某人攝入的熱量超出正常需求3,500千卡,多餘的熱量就會使他的體重增加大約0.45千克。據研究人員估計,由於在飲料中加入了甜味劑(sweetener),從1977年到2006年,普通美國人每日膳食所含的熱量平均增加了137千卡。這些多餘的熱量日積月累,一年後可使人的體重增加6.4千克。在第三世界國家,甜味劑的攝入量正在迅速趕超美國。以墨西哥人為例,平均每人每天從甜飲料中獲得的熱量就超過了350千卡。


 


超市在發展中國家的迅速普及,使人們可以越來越方便地購買甜飲料和加工食品。沃爾瑪、家樂福和阿霍德(Ahold)等零售業巨頭正在闖入一個又一個發展中國家,建起一座又一座巨型超市,大肆推銷從廉價速食到軟飲料的各類食品。在拉丁美洲,人們的購物總開支中,超市消費所占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15%猛增到2000年的60%,而且仍在快速增長。科學家還沒有定量評估巨型超市取代傳統集市可能產生的影響,但現有的幾項調查已經表明,這種新的購物途徑會使加工食品,特別是添加糖類的食品消費量大增。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人們的膳食結構出現了向高能量食品過渡的趨勢,是導致肥胖流行的另一關鍵因素。人體控制食欲的標準,通常是吃進肚子裏的食物的體積,而不是食物中所含熱量的多少。在那些降雨量和溫度隨季節大幅波動,並對糧食生產造成很大影響的地區,這種適應性本領大有用武之地。在食物充裕時,人們可以敞開肚子猛吃高熱量的肉食和植物油,增加自己的體重,以便熬過接踵而至的饑荒期。然而近年來,在發展中國家,各種高能量植物油(包括大豆油、棉籽油、玉米油等幾十個品種)的消費量急劇飆升。以中國為例,植物油的人均日攝入量已經從1989年的14.8增加到2004年的35.1,使中國人每日膳食所含的熱量增加了183千卡。在中東、非洲、南亞及東南亞部分地區,植物油消費量也出現了同樣的上升趨勢。我所作的調查表明,油料生產與加工技術的進步,已經使植物油成了貧困家庭首選的廉價食用油。在中國,貧窮人群購買植物油的花費在食品開支中所占比例高於富裕人群


 


發展中國家膳食結構的第三項重大變化,則是動物源性食物消費量的急劇增加。過去20年來,全球肉禽魚蛋及乳製品產量的增長,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貢獻的。拉丁美洲人消費的牛肉與日俱增,中國人吃掉的豬肉越來越多,印度人消耗的乳製品也節節攀升。從1989年到1997年,中國農村地區的動物源性食物消費量增加了兩倍以上,城市地區則增加了將近三倍。預計到2020年,全球肉類產量的近2/3及奶類產量的1/2都將由發展中國家貢獻。大量食用這些高能量動物源性食物,除了會使肥胖率上升以外,還會導致人們日常膳食中飽和脂肪含量過高,從而增加患心臟病的風險。


 


(還包括容易致癌,別忘了現代的肉類都是人工飼養的,大部份都打抗生素,甚至於賀爾蒙,也常見報導這些動物性用藥後的殘留問題,肉類易造成肥胖外還有毒素殘存於人體,易造成健康問題!建議您採用「30天淨化排毒計劃」,排除體內毒素,另外一個效果是可以減重,您可參考124健康管理團隊文章:「毒素被脂肪包裹著---健康管理師)


 


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不僅學習了西方那種不利於健康的飲食習慣,他們的工作、出行乃至娛樂消遣的方式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加劇了膳食結構的不利影響。20世紀70年代,我曾居住在亞洲,當時亞洲農村通電的地方很少,公路基本上是土路,農村人除了種地之外,幾乎別無選擇。而且,亞洲國家的農活是一件非常辛勞的工作:插秧、除草、耕地、施肥直至收穫,全部都要手工完成。繁重的手工勞動也是城市貧民的家常便飯。我曾在印度的舊德里城住過一年,親眼目睹了城市貧民窟中人們的艱辛生活。


 


今天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現代社會的各種基礎要件,包括道路、工廠、傳媒及其他設備,正在深入第三世界最偏遠的角落。亞洲和拉丁美洲的許多農戶正在用拖拉機耕地,用貨車把農產品拉到集市上出售。在中國,活動量非常小的工作崗位所占的比例,已經從1989年的44%增加到了2004年的66%1989年,中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還不多,今天電視機已經普及到了千家萬戶,一半以上的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隨著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越來越向多坐少動的方向發展,多餘的熱量迅速在體內積聚起來。我和同事在中國進行過多次調查研究,發現生活習慣上的改變,比如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長、步行及騎自行車的時間越來越短、做家務及上班時的勞動越來越輕鬆,已經導致人們的體重顯著增加。


 


節選至《環球科學》2007年第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