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財前五郎第二﹖(生病需知?)

 


財前五郎第二﹖(生病需知?)


 


在我懷孕到最後階段,挺著大肚子,被醫師勒令在家休養的時期,有一天忽然接到台灣打來的緊急電話:七十多歲的公公忽然肚腹劇痛,家人忙把他送到附近急診室。診斷之下,是膽結石引發的膽囊炎,現在已住進那家規模不小、也頗有知名度的醫院內科病房接受治療。


 


我在勢必無法從美國趕回台灣的情況下,只能安慰家人們說:「以現在的醫學水準,膽囊炎是百分之百可治之症,我們持續密切電話聯絡。」公公在內科細心照顧下,情況穩定下來。第二天,大姑打電話來,驚慌道:「內科大夫說老爸白血球指數有上昇,可能要開刀,找外科來會診,怎麼會這樣啊﹖」


 


我向她解釋說有時膽結石會阻塞膽管,又或是膽囊感染嚴重甚至膿瘍時,抗生素可能壓不住發炎,患者的免疫系統不斷送出「援軍」,造成白血球數量增加。如果病情繼續惡化,就必須及時開刀取出膽囊,以免膽囊因嚴重發炎而潰爛或爆裂,搞出腹膜炎來就不妙了。一般來說,膽囊切除是腹腔鏡就可搞定的例行手術,只是公公年紀大了,以前又因胃潰瘍開過刀,情形比普通患者複雜點,手術時機、技術都要掌握好。如果她能弄到病歷,我可以更深入了解病情,看是否有迅即開刀的必要。


 


大姑想了一想:「病歷不知能不能弄到,而外科隨時會來,我也不好走開...這樣好了,等外科大夫看完老爸,我請他和你在電話裏直接討論,不是更好嗎﹖」


 


她過不久就回電說外科大夫已診視過病人,願意和家屬討論病情。醫師態度非常好,口氣耐心又溫和:「是這樣的喔,伯伯昨天入院時,肚子劇痛,又發燒。經過一天的抗生素治療,現在肚子不痛,燒也退了,可見抗生素有效,我覺得不一定要現在開刀啦。不過如果你們家屬想今天開的話,我也可以作手術的。」


 


我小心翼翼地問:「不好意思哦,因為我人在國外,不知道治療的詳情。可是一般來說,像我公公這種急性膽囊炎病患,入院時都會給予退燒藥和止痛劑。請問醫師,他現在不疼、燒退,是不是被藥物暫時壓制下來而已,還是真的大有改善﹖」「這個嘛...」醫師仍然非常客氣:「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他吃什麼藥耶。  不過他不發燒好一陣子了,應該沒吃退燒藥吧﹖」


 


我聽得一個頭兩個大(呃,可以用「應該沒吃」來決定要不要開刀嗎﹖),不過仍然鼓勇問下去:「可是醫師,就算沒吃退燒藥,有不少止痛藥也含退燒的成分啊!而且我聽我大姑說,病人的白血球指數在昇高中,這是不是表示...」我遲疑了一下,不知如何措詞,醫師已經柔聲說:「這個我不太清楚,因為我沒看到病人的檢驗報告耶。


 


我只覺得血液都湧到頭上了,用力按捺著火氣,繼續用平靜的聲調說:「我大姑是外行人,她只是好像聽說有昇高,不曉得增加幅度如何。例如說吧,如果白血球指數從昨天到今天,從十三增加到十三點五,那可能不表示什麼。可是如果從十三跳到十八、二十,那可能就值得考慮了,醫生您說是不是﹖」


 


我實在有點佩服這個醫師,家屬話都講到這樣了,他仍然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話是這麼說啦,可是很多時候,檢驗報告只是參考而已... 」說到這裏,醫生忽然輕呼一聲:「啊!送藥的護士來了,我來問問...病人吃那些藥丸﹖...喔!沒有啦!他沒吃止痛藥啦!」


 


我已經沒力氣提醒他說:「沒吃藥丸很好,可是有時止痛藥是注進靜脈或加進點滴裏的欸,來送口服藥的小護士哪會知道。」我只是可憐兮兮地拜託:「既然護士拿病歷來了,醫生您可不可以看一下報告的白血球指數呢﹖」


 


我幾乎可以透過電話線看到醫生的微笑了:「沒有耶,護士只有送藥,沒拿病歷來。病歷放的地方有點遠耶! ...反正啊,伯伯這個情形,今天可以開刀,也可以不開,你們家屬自已決定吧!


 


我真的無言了...打狗脫(doctor)大人啊,根據您慷慨提供的資料(或者「非資料」),連我這個有美國內科協會專科資格的醫師,都無法決定要不要開刀。您叫一些連膽囊在肚子左邊或右邊都搞不清的家屬如何「自己決定」﹖擲筊嗎﹖還是問蝶仙﹖我暗暗歎了口氣:「最後一個問題。現在已經是禮拜五傍晚了。如果醫師您要開的話,是不是緊急刀﹖要臨時調集工作人員吧﹖」 「是緊急刀啊!不過我們總是有人手的,別擔心。」


 


大姑恭送走醫師,回到電話上:「妳覺得如何﹖要不要開刀﹖」


我把 和 醫師的對話一一講給她聽:「我不確定要不要開刀,但是我很確定我不要這個醫師開刀。」


 


仔細和大姑討論過照護病人注意事項, 和更換 醫師甚或轉院的可能性後,我掛下電話,向一直在旁邊聽得瞠目結舌的老公說:「這...這不是財前五郎第二嗎﹖就算他真有財前的技術,我也不要他開!」


 


幾年前,根據山崎豐子原者,由唐澤壽明、江口洋介主演的日劇「白色巨塔」,在台灣風行一時。網友們曾熱烈討論如果生病的話,希望由劇中的外科醫師「財前五郎」或內科醫師「里見脩二」治療。有不少網友(包括醫界人士在內)覺得里見太過婆婆媽媽,囉哩八嗦反覆詢問、檢驗、討論,說不定「菇摸」到病人死了,治療計畫尚未出爐;遠不如找財前大展神技,引刀一快,著手成春來得乾淨俐落。但是問題就在此了:如果不是經過細心的問診和必要檢驗,醫生怎麼知道何時是開刀最適當的時機,甚或是否應該開刀﹖


 


我常常告訴手下的住院醫師:「如果你有一天因為誤診引起醫療糾紛,那不會是因為你不知道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剛發佈的腦癌治法,也不會是因為你沒聽說幹細胞胚胎培養研究的最新突破。最可能的只是因為基本功沒練好:不知道病人其實沒吃你上次開那顆小小白白的藥丸,沒搞清他腿其實只腫了兩天而不是兩個月,沒仔細摸他的肚子去看他右下腹是否也在痛,沒把他最新的檢驗報告和上次比一比...諸如此類練習生都會的細節!」


 


瑣碎﹖無聊﹖骯髒﹖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此所以財前大名醫不屑研究病人的掃描,不願追索患者術後發燒的細節,一心忙著他揚名國際的大業,最後造成了對他自己、患者、家屬、同事都萬分遺憾的結果。其實劇中的患者已病入膏肓,極可能非死不可,只要財前五郎的態度略略謙遜一點,把該作的少許基本功稍微作一下,即使病人最後回天乏術,家屬也絕不會怪罪於他。只可惜不要說在戲裏了,就算在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財前五郎、六郎、七郎還是很多的。


 


我父親於(因意外事故)過世的十幾年前,在例行體檢中測出不正常心電圖,進一步檢查發現右冠狀動脈幾乎全塞。經人介紹,去看台灣心臟外科界一個財前級的大名醫。名醫稍微一看資料,立即宣佈:「作心血管繞道手術!替你排時間!」


父親大驚:「可是我好好的,沒症狀耶!醫師可不可以...」


名醫:「不可以!我幫你開刀!」


 


父親嚇得跑回美國,問計於我。那時我還是個醫科學生,啥也不懂。幸好透過指導教授介紹,找了個里見型的「泡蘑菇」心臟內科醫師,詳細檢查之後,解釋道:「病人右冠狀動脈雖全塞,但是因病情是慢性進展的,增生有許多旁枝小血管,病人本來的右冠狀動脈就很細小,增生的小血管足以供應所需氧氣,故此患者無胸痛症狀。只要好好保養加上藥物控制,無需開刀。」果不其然,十幾年一晃而過,父親乖乖控制飲食、按時吃藥、天天運動、定期檢查,照樣工作、活動、環遊世界、上山下海,那裏需要開什麼刀﹖


 


再回來說我公公吧。在「財前第二」離去之後,沒過半天,大姑驚慌無比的電話就來了:「老爸昨天晚上嚇死我了!病得太嚴重了!差點就..」


「別急,別急,慢慢講。又痛了啊﹖」


「醫師走後沒幾小時,就大痛特痛!狂吐啊!拼命叫疼啊!發高燒啊!我嚇得大叫醫師...」


「檢查結果如何﹖」


「白血球數狂飆到二十四!妳知道嗎﹖他入院時白血球指數是十二,昨天跳到十六,外科醫生沒理會,今天二十四,顯然是一直增加中!現在作了超音波,膽囊壁腫得很大,醫生說要立即開刀,免得爆掉!」


「哪一個醫生﹖」我皺眉。


「還好啦!我們有找到點關係,在我們家屬強力要求下,醫院另外派了一個老經驗的外科醫師來會同主持手術...噯,不多說了,我要去簽字了!」


我長長嘆了一口氣。


 


我們算是幸運的,父親和公公的「手術風波」最後都圓滿收場,但是有多少病人家裏有「內科駐診醫師」隨時待命﹖有時我難免會懷疑,有多少類似我父親的病人,在懵然無知的情況下,被大小財前醫師抓去白白挨了一刀,事後還千謝萬謝,把醫師奉為華陀再世、救命恩人的﹖


 


轉載自http://blog.yam.com/doctork/article/301221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