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抗癌只能落得人財兩空
作者:馬悅凌 (摘錄自《不生病的智慧》)
1996年我的父親患直腸癌,在醫院做了直腸切除手術後,又接著做化療,4個療程的化療做完後,在做身體的全面檢查時發現腫塊並沒有完全消失,接著又開了第二刀,20多天後,身體還沒完全恢復,於是又做了第五次化療,醫生說前四次的化療效果不明顯,這次就用較強一些的藥物。沒想到,就在化療的第二天,父親就因心梗突然去世。他是空軍出身,身體一直很棒,偶爾患感冒也是很快就好,心臟更是沒有問題,其實,是患癌後的過度治療及化療的毒副作用奪去了他的生命,那年他只有63歲。
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還是很高的,可父親從查出癌症到去世只有7個月的時間,如果不是由於過度洽療,他現在應該還活在世上。我在父親生病期間曾運用食療和按摩疏通經絡的方法為他保健,在第一次手術後身體恢復得很好。在接著的4次化療過程中,他也從未出現別人做化療時出現的嘔吐、全身乏力、掉頭髮等現象,而且也從未出現貧血及白血球降低等症狀,直到第二次次手術前,父親還是紅光滿面,身體感覺很好,體重不但沒減還長胖了一些,外人見到他都說看不出他是剛做了4次化療的病人。但當時我還沒有悟透癌症的本質,只覺得癌症太可怕了,它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的,它會瘋長,而且完全無規律可循。我只盼望著手術時一刀下去,癌症就被徹底清除了;盼望著吃了昂貴的抗癌藥,癌症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在短短的7個月的時間裏,各種的洽療費用就花了十幾萬,可結果卻是人財兩空。
腫瘤完全可以用經絡加食療的方法分化
父親去世的頭幾年裏,我雖然也治愈了許多疑難雜症,但對癌症病人還是碰都不敢碰,直到在治療幾個患甲狀腺瘤及子宮肌瘤的病人時,才慢慢悟出了治療癌症的訣竅。我當時只是運用了推拿、按摩、刮痧、走罐等方法疏通經絡,並同時運用食療補足氣血,幾個月後腫塊先是變軟,然後是慢慢縮小。這幾個病人都是四十多歲的女性,她們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不怕冷。有的只穿一條棉毛褲就過冬了,有的甚至還穿裙子。南方的冬天其實也很冷,而且陰濕很重,南方人家中多數又都沒有取暖設備,她們在做姑娘時就這樣穿,幾十年下來,雙腿長期受涼,血管、神經、經絡、肌肉都巳經變得僵硬了,感覺遲鈍,當然就不覺得冷了。
人的經絡就相當於內臟的下水道,下水道不通暢,臟器內的代謝產物就不能及時排出,久而久之,自然會發生淤堵的現象。這使我想起了我的父親。在我的記憶中,每到夏天,父親的身上總是會長癤子,直到他去世的前5年,因天天服用大活絡丹,打通了血脈,情況才有了好轉。
腫塊到底是因為什麼被堵才出現的呢?如果堵在血管裏,出現的是心、腦及各個臟器的缺血症狀,如腦梗、心梗等;如果堵在神經上,肢體或局部就會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而癌症的堵既不是堵在血管上,也不是堵在神經上,而是堵在經絡上。
經絡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現,而經絡理論則是中醫理論的基石之一。臟器就好像一個水池,而經絡正是水池的「下水道」。水池能否正常工作,完全取決於下水道是否通暢。當下水道不通時,它會經常冒泡泡,經絡不通的話,反映在人體上就是長癤子、長囊腫了。如果你沒去理睬它,繼續使用水池,裏面的水就會漫上來,但下水道還沒有徹底堵死,還有內循環,所以水池內漫出來的東西,沒有發生質的改變,即為良性腫瘤。但久而久之,下水道徹底被堵死了,就像一杯淨水放10天也會變臭一樣,漫出來的東西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爛了、臭了,也就是發生了癌變。在完全瘀堵的情況下,如果繼續使用水池,這時臭了、爛了的污水就會漫出水池,污染到其他地方,這時癌症就轉移了。
在這困頓缺氧的環境中,很多細胞無法適應,就逐漸死亡,但也有些細胞在不停地尋找「出路」,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它們奮力掙扎,像達爾文所描述的一樣,最後「突變」成不需要氧氣也能生存的怪物,而且從此討厭有氧的環境,不再受身體的控制。這種突變的細胞,就是令全世界的人聞之色變的癌細胞。率先發現「癌的產生是由於氧氣不足」的是奧托。沃柏格(OttoWarburg),他憑著這個發現在1931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為什麼越是年輕的癌症病人,死亡率就越高?就是因為年輕人的新陳代謝比老年人旺盛,排出的廢物多,所以淤堵後擴散得也就更快。現在癌症的發病率是過去的好幾倍,這與現在的環境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有關,化學成分的東西多了,進入「下水道」後容易造成堵塞,而這種淤堵的過程是很漫長的,這時,如果身體出現一些轉機,如心情開朗,經常運動,全身處於一種放鬆的狀態下,淤堵的情況會有所緩解或者徹底通了,這就是有些癌症可以不治而愈的原因。相反,在淤堵的過程中,如果人過度地疲勞,心情緊張、壓抑就會加重瘀堵。長期受寒涼,也是加劇淤堵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我治療的病人中,因長期受寒涼、貪涼而造成淤堵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但這一點卻往往被人忽視了。
個人在社區大學授課時,推廣保健基本方法:人體三通,水路通、電路通、油路通,人體內部管路不堵塞,就不容易產生病痛,此為保健基本策略---健康管理師
參考部落格文章:社區大學『健康自我管理課程』構想與教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