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從啟蒙到參與─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1/2)




 


從啟蒙到參與─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十年的成就與困境(1/2)


 


作者:唐光華(1)、鄭秀娟(2)


 


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作為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在臺北市社區大學運動十週年前夕,藉此機會回顧與前瞻文山社大「模式」的特色、優點侷限,做為下個十年臺灣社區大學運動發展的參考。


 


壹、社區大學設立的背景


 


1998年臺北市政府首度試辦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其後,全臺灣各縣市普遍設立社區大學,十年內已逾80所;普設社區大學之推動成功有其特殊的教育、政治與社會等客觀背景,茲分述於下:


 


一、客觀條件


 


教育方面


首先,與先進國家相較,臺灣受過高等教育的公民直到1990年代初期,仍然比例偏低,因此四一教改聯盟才會提廣設高中與大學的主張。第二、從正義的角度,希望能讓過去因家庭經濟弱勢或大學入學門檻過高,沒有機會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有機會上大學。第三、正規大學傳授抽掉個人經驗的套裝知識,社區大學經由師生互動,可創造與傳遞經驗知識。第四、終身學習的風氣逐漸形成,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陸續退休,有再學習的需求。


 


政治方面


臺灣自1980年代後期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後,表面上完成政治轉型,但政治品質依然乏善可陳,其中除了政治人物的整體水準不足外,受長年戒嚴和家族主義的文化傳統影響,人民缺乏公共參與的精神與主體性亦為主因。有人認為,臺灣需要公民啟蒙運動,以培養有公共參與精神與獨立判斷能力的現代公民。


 


社會方面


臺灣在1980年代各種社會力逐漸釋放,無論是環境、婦女、勞工、農民、教改、消費者、媒體改造、社區營造等運動風起雲湧,但到了1990年代後期,各種社會運動似乎失去着力點,過去在全國引起注意的運動方式顯然已過時,社運人士需要紮根於社區,在社區厚植公民社會。


 


二、主觀努力


 


為普及高等教育,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早在19949月就提出社區大學的構想,並擬定「地方政府設置社區大學計畫草案」,依 黃 教授的構想,社區大學由縣市政府主辦,同時得核發學員社區大學文憑,此一草案並未獲重視。1997年底縣市長選舉完成後, 黃武雄 教授在中國時報發表「深化民主,發展新文化」專文,指出臺灣民主政治品質不佳,肇因於雖完成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政治的政治建設,但缺乏培養現代公民的文化建設,而要推動文化建設,應普設立社區大學。


 


黃武雄這篇專論引起顧忠華、唐光華的共鳴,力請 黃 教授出面號召,於19981月邀請十八位知識份子(黃武雄、顧忠華、夏鑄九、洪萬生、李丁讚、成令方、彭明輝、唐光華等人)在政治大學行政大樓八樓會議室召開第一次社區大學籌備會議,與會知識份子討論熱烈,並達成共識:支持 黃武雄 教授的理念,認為臺灣確實需要社區大學,並立即著手推動。參加籌備會的知識份子分兩方面進行,一與地方政府接洽,遊說地方政府辦社大,另一方面找合作中學開辦。


 


之後,籌備委員拜會臺北市長陳水扁,獲得陳市長允諾提供第二預備金1000萬元做籌辦第一所社區大學之用。當時的新竹市長蔡仁堅也表示有意辦社區大學,並與社區大學籌委會聯繫。籌備委員於是在當年54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行記者會,公開向社會宣告,臺灣社區大學運動起跑,同時宣佈第一所社區大學九月將在木柵國中開辦。


 


在五四宣佈臺灣社大運動起跑之後,對成人教育也甚為重視的教育部長林清江提出把高職轉化為社區學院的構想,當時中國時報還邀林清江部長與黃武雄教授對話。兩人固然都重視普及社區成人高等教育,但林部長著眼點為技職教育的延伸,僅授予社區學院畢業生副學士文憑,而黃武雄教授的社區大學乃培養有公共參與精神的現代公民,且授與學士文憑。由於雙方理念交集有限,社區大學運動推動的主力,初期就朝廣邀各縣市志同道合的民間人士,並遊說地方政府開辦,而非朝中央推動。


 


貳、文山社區大學的誕生


 


199854記者會宣佈臺灣社大運動起跑後,社大籌委會委員洪萬生教授拜會木柵國中校長韓桂英,闡明社區大學理念,獲得韓校長允諾,願提供教室合辦社區大學,人本基金會亦願提供行政支援,辦理第一所社區大學的籌備與招生工作。


 


720籌委會舉辦「社區大學開鑼生根」記者會,宣佈第一波社區大學將在臺北市文山區與新竹市香山區開辦,文山社區大學訂928開學(3)。之後,社區大學籌委會認為第一所社區大學的主任應該有相當的學術地位,經過正反意見熱烈辯論,投票表決,決議接受黃武雄教授的提案,朝學術界找尋首任主任人選,並推舉華梵大學副教授蔡傳暉為首任主任,主持開辦文山社大的行政工作。籌備委員以顧忠華老師為核心,運用人脈,以社大的理念相號召,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邀請到許多學有專長或社會名望的學者專家、社運組織到文山社大開課(4)。木柵國中韓桂英校長也積極與行政人員和木中老師溝通,請共用教室的老師支持文山社大到木中開辦。


 



 


817日籌委會舉行為期七日的「社區大學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邀請社區民眾、社區工作者、領域學有專的學者與社區大學開課老師對話與交流。9515日熱烈辦理第一季招生與報名。當時,媒體大幅報導,民眾非常興奮,報名踴躍,計開38 課,1104人次選修,學員共有840人,平均每門課近30人選修。許多門課因選修人數太多必需抽籤才能決定綠取與否。


 


928日文山社大第一季開學日,陳水扁市長與教育局長蒞臨祝賀。文山社大教師、學員與行政人員在興奮的心情下,開展臺灣社區大學運動史的第一頁。


 


參、文山社大十年三部曲


 


文山社區大學開辦之初正值臺北市長改選前半年,雖然獲得陳水扁市長與教育局支持籌辦,但市長改選後,新市長是否會支持社區大學仍在未定之數。所幸新任市長馬英九當選後,於1231率同白副市長與教育局官員蒞臨文山社區大學,與師生座談表明對社區大學支持之意。


 


 



 


隔年37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與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以及社區大學全國籌備委員會、時報文教基金會、新竹市政府共同舉辦第一次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落實高教於地方」,許多有意辦理社區大學的地方政府代表、社區代表均出席,聽取社大的理念與策略。這次會議主辦單位透過林孝信、余範英邀請馬英九市長發表演講。馬英九市長在大會演說,再度表達對社區大學的肯定與支持。


 



 


 


文山社大十年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             第一部曲:試辦期(1998.9.28-1999.8


 


由於文山社區大學的誕生來自民間的教育改革人士的推動,與學術界、社運界、社區人士和地方民眾的熱烈共鳴與支持,以及木柵國中、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的認同與協助,然其成立與出現並沒有先例可循,甚至沒有明確的法源作為依據。因此,第一年暫訂為試辦期。


 


文山社大試辦期間在蔡傳暉主任主持下,呈現下列特色:


1.     辦學的理念與課程設計均依 黃武雄 教授所倡議的「解放知識,建立公民社會「理念,以及學術、社團與生活藝能三大類課程設計為依據。


 


根據 1999年文山社區大學試辦紀實報告(5),強調課程設計的目標為「培養現代公民」,另根據2000.6.23日出版的臺北市政府試辦文山社區大學八十八學年度試辦紀實強調辦學目標,強調「建立一個屬於平民大眾的高等教育場域,迎向公民社會的來臨。辦學目標係以現代公民養成教育為主,而非學術菁英教育,因此提供過去沒有機會進大學的民眾,接受具大學品質的知識性學習;養成參與現代社會能力,為其努力的方向」(6)在辦學目標中,特別強調著重通識能力培養,而非職業技能訓練;著重公共議題探討,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換言之,文山社大創校時定位在「高等教育」、「具大學品質」和「培養現代公民」、「著重公共議題」。


 


2.正因為理想性強,加上創校者多為大學教授或社運的領導人,因此吸引很多知名教授與社運團體前來開課(7)。當時規劃了相當於辦一所學校的組織架構,這些組織包括,行政組織、教學組織、校務決策與監督組織(8)。因為創校的知識份子多為大學教授,所以試辦期非常重視教學研究,除了組成教學研究會外,還開了好幾次與課程和教學有關的研討會。(9)


 


3.第一年教育局核發的試辦經費為1,000萬元,財務相對寬裕,為使弱勢族群也能來社大上課,降低入學門檻,初期收費每學分600元,因為只有一所社大,課程總數也少(第一季38門課,第二季68門課),許多學員報名選修因額滿抽籤而無法上課,當時並無招生的壓力。


 


4.借國民中學教室開辦社大,無獨立的校園,以及無文憑可發,這些都與1994年黃武雄提出的社區大學理念與藍圖有相當大的距離,且中央政府的政策未定,中央與北市都尚未制定與社區大學有關的法令。因此,從某個角度看,文山社區大學十足是提前誕生、滿懷理想的早產兒。


 


5.即使報名踴躍,試辦一年之後,諸如財務壓力、需要獨立空間、行政專業化等問題(10)即開始浮現。


 



 


 


4.承辦文山社大的「社團法人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確立尊重文山社大行政團隊辦學自主的原則,促進會只負責財務監督。


 


二、             第二部曲:開創期(1999.8-2005.7


 


經過第一年試辦後,不僅新任臺北市長馬英九肯定社區大學的價值,支持臺北市增設社區大學, 黃武雄 教授也號召知識份子於1999年秋天在臺北縣籌辦五所社區大學。此後,臺北市於1999年至2001年先後成立十二所社區大學,臺北縣先後成立十三所社大。於此同時,全國正規大學數量亦急速增加,並大量擴張大學推廣教育。


 


這段期間,教育部通過終身教育法,明訂社區大學為成人教育中的非正規學習機構;臺北市政府通過臺北市社區大學設置要點,使臺北市辦理社區大學有比較明確的法律基礎。


 


平情而論,終身教育法把社區大學訂為非正規學習機構,對社區大學運動而言,是很大的挫敗,尤其是文山社大重視學術課程,繼續把社大當作成人高等教育機構來辦,就格外吃力。在艱難的條件下,蔡傳暉主任與行政團隊和師生發揮創造力,仍堅持理想辦學。此一時期的特色為:


 


建立三大類課程逾100門課以及兩千多選課人次的辦學規模。


 


學術課程師資陣容堅強,前三年學術界教師參與熱烈,但部份課程選修人數少,導致部份學院教授因無法成課而從社大退出。即使如此,文山社大仍然擁有最多的自然、人文與社會科學的講師與課程。


 


生活藝能課程以工藝、美術為主,攝影、紀錄片課程自創校階段即納入。


 


社區參與能量豐沛,從因應社區需求辦理地方領袖工作坊到師生及社區民眾共組文山新願景促進會,包含催生公民會館、永安藝文館,發起守護景美溪工作,支持文山區各社區成立發展協會,舉辦文山區多項大型藝術活動,與優劇場共同主辦多次文山藝術節,出版「木柵人─閱讀1950年代木柵人的生活影像」等文史出版品。


 


促進弱勢學習,除了學費免費,也透過教師及社團的力量進入安康平宅社區開課,或專案推出弱勢族群如視障者、心智障礙者的學習課程。


 


為提升社會反省能力,推出核心課程


 


文山社大進入第五年後,蔡傳暉主任有感於在社大運動推展下,眾多社大在短期內出現,與坊間補習班或大學推廣教育的分際越形模糊,為重申社大理念,也基於幾年的實踐經驗,期望對原始的社大理念提出批判性的思考與反省,因此提出核心課程的構想,請 杜文仁 老師規劃系列「個人了解社會、參與社會,進而促進社會進步的意願與能力的課程」,並於922學期推出五門核心課程:多元文化與系列、文化性別認同、全球化下的臺灣、成長小說(「威廉. 麥斯特的學習年代「導讀」)、紀錄片與臺灣社會、科學與臺灣社會。


 


蔡主 任與杜 老師並於922學期的選課手冊推薦核心課程,強調核心課程是社大學員的必修課程,但不強迫選修;強調可以協助學員跨越瓶頸學習深度,提升社會反省能力邁向美好社會,並給予學分費優惠,鼓勵學員學習。(11)


 


20046月,蔡傳暉主任有感於臺灣政治、社會權力與利益之爭日愈激烈,基於社大實踐經驗的反省,強調社會關懷需要有內聖的修為,因此提出重視修養的教育的呼籲,並列舉簡樸、堅毅、勇氣、包容、寬厚、智慧與利他精神等德目與文山社大師生共勉(12)


 


三、             第三部曲:擴展期(2005.8--2008.7


 


文山社大創辦屆滿七年,蔡傳暉主任卸任,由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遴選唐光華為主任。這時文山社大面臨社區與大學成教機構大增、交通不便而造成的招生人數減少、財務困境等壓力,如何克服挑戰並堅持理想,是此一時期最大的挑戰。這段期間文山社大有下列特色:


 


以學程召集人為核心所組成的課程委員會會議,於95年第二學期期初開會,經過熱烈討論,達成共識:成人學習身心靈成長都很重要,不能只重頭腦與思考的發展,輕忽肢體與感性的發展,支持學校開設舞蹈等肢體開發課程。在這決議下95年第二學期期中,文山社大首次開設一門舞蹈課程。96年第一學期陸續開設舞蹈、瑜珈等課程。


 


由於行政團隊體認成人藝術學習對建立自信、開啟潛能的重要性,以及了解公民美學的價值,規劃音樂、美術、表演藝術等領域講師開課(如無垢舞蹈劇場、二胡、 吉他、京劇、古琴、崑曲、偶戲等),豐富了文山社大的藝術課程,所以,強調生活藝能講師不能只傳授技藝,還應探討技藝背後的文化內涵,以及鼓勵學員經由藝術學習開展生命。同時,延續蔡傳暉主任重視修養的呼籲,此階段增開許多講授中西哲學與宗教經典導讀的課程,諸如,孔孟、老莊、荀子、柏拉圖、亞理斯多德、康德、雅斯培、羅斯等大師的經典著作,以及易經、佛經等課,陸續推出且深受學員歡迎。


 


文山社大所在地,原本即是木柵地區交通不便之區位,當社大普設之後,這項結構上的缺點,更加凸顯。2007年初春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通過唐校長提案,決定促成校本部遷至景美地區,經與景美國中朱賡忠校長和行政團隊接洽,朱校長與行政團隊表達願意合作辦社區大學,並經校務會議表決通過,文山社大於當年七月初遷至景美國中,原木柵 國中校區保留為教學點。文山社大遷至景美國中後,由於地近捷運站,學生選課一年後即增加一千多人次。包括學術課程在內,都因為交通、停車問題紓解,增進師生的交通便利性,讓過往叫好但不叫座的課程的招生有了明顯的進展。


 


經過八、九年的學習,文山社大認為學員應從「立己」提升境界至「利他」,因此鼓勵學有所成的學員貢獻所成,參與和服務學校與社區。此一階段的社區參與,因永安藝文館的啟用,以及社大增加藝文課程,以藝文活動參與社區的比例增高。同時,因應貓纜通車,文山社大與貓空地區的社區組織、市府相關局處展開多項合作專案,協助貓空地區的發展。例如,文山曬書節、景美溪守護、低碳樂活運動;與區公所、動物園、社區寺廟系統合辦活動亦繼續推展;社區弱勢關懷,包括新移民課程、與心路基金會合開課程、安康社區專案課程等。


 


早年呼應社大理念的教師,隨著時間以及各項主客觀因素,逐漸淡出社大,此階段展開廣邀過去未曾參與社大運動的教師前來任教、訂定文山社大學員畢業辦法、建立學員參與的教師聘任制度、建立校長任期制、強化資訊系統、總結文山社大十年經驗等。


 


資深學員鄭景隆發現文山區新石器時代首座遺址十五份遺址,社大申請文化局鑑定、成立十五份遺址研究社、舉辦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師生並至社區巡迴演講,介紹十五份遺址發現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