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之一啟示錄
這篇文章很長,確值得有耐心,專注,想成功的人慢慢閱讀;創業成功,固然好聽,可是個中甘苦談,則不為人所知,況且還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當夥計,這年頭不要隨時丟掉飯碗就不錯,要領到退休金那就得老天保佑,希望看的到,用的到;別忘了現代人命還長的很,七、八十歲還算年輕,但是只求不要在醫院插管活著就謝天謝地啦!
那怎麼辦?被說的人生無望了!你也太缺德了吧!
先聽聽我的願望:到年紀大時「有閒暇,有財富,身體健康,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何!現在開始找一群志同道合之士,關心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大家一起聊聊,找一個5年後每月收入10萬元(現在是0),活一輩子賺一輩子的事業,沒有太大風險,最大投資額第一年10萬(預估,分月投資,可損失控制),第二年起不需要投資,對不起,還要你投資10%的時間,因為沒有不勞而穫的收入
事業目標:關心別人的健康,別人越健康,你我越高興,越有收入,怎麼樣!有沒興趣瞭解一下這可以達到雙贏的持續性收入,有空來聊聊天吧!--蕃薯粉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80 期 95年9月4日
作者:胡釗維、呂國禎
28年來產生的283位青創楷模,在攀上人生第一個高峰後,僅有約1/6能再上一層,成為產業龍頭;卻有逾1/4,成為遭商場淘汰的一群人。兩極際遇,訴說著這是一場:你不轉型會萎縮,轉型不成功會出局的商場殊死戰。
這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拍攝的時間在二十三年前,地點在台北國軍英雄館,主角是十一位「第六屆青年創業楷模」。
照片被拍攝的那一刻,這十一位主角都是英雄。他們站在舞台上,從副總統謝東閔手中,接下相同的獎狀,並披上鮮紅色綵帶,身後則有著白色套裝的女學生高舉他們的名牌。
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九日 這一刻,他們在歷史上同時崛起,享受第一次事業成功的掌聲。
從照片左邊數來,第一位是三勝製帽董事長戴勝通,曾有「帽子大王」的美譽,當時的他,頭髮梳得油亮而整齊。緊鄰在他身旁的,是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戴著黑色粗框眼鏡,靦腆的低著頭。
左邊第三位,戴著超大的鏡框,他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曾有「電話大王」之稱。而在照片中,唯一身著淺灰色西裝的得獎人是春保鎢鋼總裁廖萬隆。
然而,時間流轉,二十三年後的此刻,這四人的際遇卻迥然不同。
二十三年前,四人同台受獎 二十三年後,兩人壯大、兩人失意
八月三十一日 ,我們走進汐止的西陵電子企業總部,大門口前,一部3000c.c.的賓士大房車,醒目的停在陽光下,但仔細端詳,卻發現車頭的賓士三尖標誌不見了,車身擦撞痕跡累累。再環視此棟建築物的四周,傾倒的路燈上布滿灰塵,彷彿置身在一座沒落貴族的莊園。
這棟大樓與賓士車的主人,是西陵電子董事長吳思鍾。今年六月,大樓被銀行以三億元拍賣。這一天,是銀行要求吳思鍾搬離的最後期限,位於七樓的西陵員工正忙著打包,唯獨吳思鍾仍留在這裡,他不肯走。
鏡頭繼續轉到台北市區的保富通商大樓,搭上電梯,抵達十樓三勝製帽總部戴勝通辦公室。這間金碧輝煌的辦公室,昔日是「帽子大王」用來招待記者貴客的場所。如今,只見落寞的戴勝通,以電話遙控方式,找買主接手他位於美國亞特蘭大與德州的兩座工廠。
回想民進黨剛執政之際,戴勝通與王又曾、辜濂松等大老,隨著總統出訪各邦交國,風光十足。現在的他,身上負債超過十億元,還因為漏稅,六月份被國稅局限制出境,每個月的生活費必須靠弟弟,也是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資助。他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把債還清,洗刷兩年前跳票的不名譽紀錄。
兩個創業楷模,在二十三年後,陷入人生與事業的困境。
然而,同一個時間,湖南省常德市,一座世界級的製鞋工廠正整地準備動工,刺耳的打樁聲音,讓這個不起眼的小鎮上顯得熱鬧起來。這座工廠為順富控股與寶成集團所合資成立的新公司,第一期新廠計畫一出手就是十億元,為寶成跨足工作鞋領域的重大投資。
順富控股的老闆來自台灣,也就是二十三年前獲得青創楷模的金錩公司董事長何樹滋。何樹滋,在台灣很低調,卻在這二十三年內,茁壯成全球第一大工作鞋業者,轄下員工兩萬人,營業額成長十倍,高達一百二十億元。
場景轉到廈門。春保鎢鋼集團總裁廖萬隆,現在則有「中國鎢鋼大王」之稱,年營收超過百億元。他最近頻繁的飛德國,因為六月起,他從德國進口了超過十台、每台價格逾八千萬元的精密熔爐,靠著這批精密熔爐,春保鎢鋼今年可望從亞洲第一,躍升為全球第三大鎢鋼廠。
廖萬隆的實力,從鴻海每年開發上萬套模具所用的鎢鋼,半數以上來自春保看得出來。廖萬隆最近還經常跑往江西贛縣,他計畫進一步掌握這座占全世界七○%鎢礦量的小城鎮,繼續打造他五年內稱霸全球鎢鋼市場的夢。
從得獎那一刻算起,吳、戴、何與廖四人,分別在電話、帽子、工作鞋與鎢鋼領域,各自築起一片王國。然而,二十三年後,有人痛失江山,有人的疆土卻持續壯大。
人,在攀上第一個高峰後,要再攀高峰,或維持不墜,顯非易事。
二十八屆,二八三位青創楷模 有人變成通緝犯,更有人成了廟公
吳、戴、何與廖這四個人的故事,表面上看來,只是台灣中小企業創業史的一個片段,放大來看,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縮影。
為此,《商業周刊》經濟研究室以地毯式方式,全面追蹤並研究過去二十八屆,從民國六十七年到民國九十四年,總計達二百八十三位青年創業楷模的現況。從名單中,我們看見了許多如今獨霸一方的企業家,如前宏董事長施振榮、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等人。
英雄輩出,是本刊追蹤昔日青創楷模現況所發現的第一個現象。我們以兩個條件去檢視,其一,位居產業龍頭。《商業周刊》對龍頭企業的定義是:若身處製造業,必須居於所屬領域的全球前三大;若是服務業,則須是國內該領域的第一名企業。
這定義相當嚴格,但調查仍發現,有四十七位成為龍頭企業(編按:有十一位目前已喪失龍頭地位),達一七%的楷模攀上高峰。等於每六個青創楷模,就有一個在往後能成為佼佼者;第二個檢查條件是上市櫃,調查發現,有一百零二家後來完成上市櫃,占整體三六%,也就是每三位就有一位後來成為上市櫃公司老闆。
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竟有多達七十四位,如今公司倒閉、跳票、重整,有的甚至因此遭青創總會除名。這群台灣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竟高達二六.一%的比重,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被商場淘汰。換另一個詞彙形容,這是「致命的四分之一」。
七十四位中,有三十四家楷模的公司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上填上「廢止/撤銷」,發生跳票的有十四位,公司重整的有兩位。
上述還未列計,因涉及不法而遭檢察官起訴或判刑的二十五名企業家,或者經營權易主。所以,變成通緝犯潛逃國外的有之、變成廟公不理世事的有之、到美國當寓公的也有之,際遇變化非常大。
楷模,怎麼了?根據《國語辭典》解釋,指的是模範、榜樣,其行為足以他人效法與學習。然而,統計數字的背後,揭露一篇篇商場興衰史、一齣齣商場諷刺劇。多數的楷模,不再是楷模,甚或成為階下囚。
調查還進行幾項統計,可看到榮耀與衰敗的週期:二百八十三位青創楷模的得獎平均年齡是三十九歲、他們平均在公司成立第十.九年獲獎。把調查母體縮小為發生財務危機的族群,研究發現,他們的公司從成立到出事的平均年數為十九.四年,平均在獲獎後的十一.一年出事。
根據經濟部最新發表的《二○○五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指出, 過去十年,台灣每年平均有約八萬二千家中小企業倒閉,約占整體將近七%,平均每年新成立的家數則約十萬家;台灣中小企業總體的平均經營年數為十三年。
相對於這份白皮書,台灣中小企業的平均存活時間僅十三年來看,創業菁英雖然能活得較長。不過,與基業長青的距離仍十分遙遠。
換言之,青創楷模後來的發展,出現三種軌跡:其一,持續成功者,這是極少數;第二種則是,得獎後不進則退者(但因資料取得、比較基準問題,本文不做討論);第三種則是,得獎後爆發財務危機者,此一比例高達四分之一,本文將針對此一類型進行探討。
昔日英雄難敵劣勢 轉型失敗 、大頭病為兩大主因
當聽到歷屆青創楷模中,竟然每四個就有一位後來發生財務危機時,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第一個反應是震驚與意外,他直呼不可思議,在仔細看了名單後,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全浮上了他的腦海,都是當年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顏慶章語重心長的道出,「都是擴充太快和大頭病害死了他們。」
青創楷模尚且如此,更何況更多數未能得獎的中小企業主。台大EMBA副教授黃崇興指出,一個產業的生命週期約二十年,就會面臨市場萎縮,或有勞力成本更低的其他國家興起等大環境改變因素,這期間內,沒能轉型或升級者,將隨著產業走入夕陽而陸續出局。但是轉型難度很高,做不到的創業家,極可能在尋求轉型的五年內即陣亡。
這是一場:你不轉型會萎縮,你轉型不成功會出局的商場殊死戰。
黃崇興提到的產業二十年光景,呼應了上述統計,出事的青創楷模其企業生命平均過不了二十年。他們都屬於,轉型不成功後出局的類型。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賴杉桂指出,企業的生命週期就像季節循環的春、夏、秋、冬一樣。春天是新創期,夏天是成長期,秋天是轉型期,冬天是釋放期,也是衰退期。許多企業過不了秋天,就走向衰敗。
他觀察發現,青創楷模的得獎之際往往是初夏,因此得獎後仍能享有一段美好時光,然而,當大環境出現改變時,秋天來臨,此時未能轉型者,就得進入衰退期。
一群傑出的創業楷模看見了落葉,意識到秋天即將到來,且選擇的轉型之路似也無誤,為何多數楷模仍難敵大環境的衝擊?
顏慶章談到的大頭病,是一大關鍵。
葉垂景過度轉投資,招致大虧 林純精追逐社會地位,捲入法律糾紛
擁有第一次成功後,掌聲接踵而至,不少青創楷模就迷失於個人的英雄主義中,認為自己什麼都行,因此積極進行轉投資。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表示,往往,這個念頭就是企業開始衰敗的起點。
施顏祥說了一個笑話,某軍法官出身空軍機校,曾經修過飛機,有一天,另一個軍法官的電風扇壞了,就問他「你會修螺旋槳,那會不會修電風扇?」令這位機師軍法官哭笑不得。
當選第十八屆青創楷模的錸德科技執行長葉垂景,得獎後的隔年公司上市、第四年成為全球龍頭。上市才三年,市值已從十九億元擴增到一千三百億元。隔年,被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評為「全球三百家值得投資的小而美企業」之一。故事進行到此,完全符合青創楷模的第一部曲模式。
來自全球的榮耀,讓當時才四十二歲的葉垂景,信口開出五張大支票:在二○○五年時,錸德將訓練出一百位總經理、經營績效台灣前十大、員工都有自己的房子、成為光碟片規格制定者、以及集團營收一千億元。
他因此積極轉投資事業,從網路、光通訊到顯示器事業無所不包,總計達一百五十家公司,對比台灣第一大創投普訊,毫不遜色。過度亂投資的代價是,這六年錸德轉投資累計虧損達六十億元,導致錸德股價從最高點時的三百五十五元,如乘坐雲霄飛車般跌落到只剩下不到十元。
創業家都有野心,然而,一旦能力與野心失衡,就是翻車之際。
另一種大頭病,是陷入追逐社會地位的大頭病。第十一屆青創楷模逸園食品董事長林純精就是一例。他以一介農家之子、四百元創業起家,快速成功讓林純精累積了知名度,卻也迷失了。
他開始積極爭取社會團體領袖,並且扛著民進黨主席游錫表弟名號,毛遂自薦陪同總統到中南美洲參訪。不只如此,他還涉入政治,爭取國民黨的省議員提名失利。
後來,他與前台北市議員陳政忠介入高雄企銀經營權爭奪,未經董事會同意即砸下龐大資金買進高企股票,後來以虧損一億多元收場。此事因此引發林純精被控侵占公司三億四千多萬元,被台灣高等法院判刑一年兩個月。
長期研究創業議題的黃崇興指出,「創業成功,與經營事業成功,是兩碼子事!」青創楷模的受獎對象,是創業成功者,他們因著冒險進取的精神,又比別人早一步看到市場商機,乘勢而起。
創業成功,只是生意人格局 要締造二次成功,須升級為企業家
然而,這種形式的成功,只停留在商人的階段。「他們,還只是在做買賣(trading),逐水草而居,沒有核心能耐」。
黃崇興分析,做買賣,與經營一家企業,截然不同。要稱得上企業,必須有「文化」與「管理制度」。所謂的文化,包括組織願景、核心目標等;而管理制度則包括有效的內控、人員培訓與輪調機制等。
黃崇興說,當初的青創楷模,唯有從生意人層次升級為企業家層次,才能創造第二次成功。他進一步比喻兩者的差別,「創業成功,相對容易,因為他設定的目標很簡單,就只是要追到女朋友、結婚、生子而已。但生完小孩後,後面的苦日子才要開始,要經營一個圓滿的家庭,所需要的能力與心態,都跟第一個階段不同」。
創業家必須改變心態,並長出新的能力,才能順利轉型。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溫肇東也表示,創業家要轉型為企業家,過去的人治管理就必須轉變為制度管理,而前提是創業家必須懂得網羅人才,並授權。
但台灣中小企業的組成核心多半為血親與姻親關係,外來人才在組織中不易獲得信任。即使肯向外延攬,創業家若無法提供發展的遠景,也無法留住優秀的人才。
人才,成了中小企業無法創造第二次成功的天險。黃崇興說,「在台灣有小格局,誰不會?但要走出台灣,闖出大局面,就不是那麼回事」。
從實際案例與學術研究都顯示,創業家能否在締造第一次成功後(甚至更早),逐步形塑公司文化、建立管理制度,並廣納外部人才,是第二次成功的關鍵指標。若沒有在此階段紮馬步,那麼乘勢而起,因勢而落,將是宿命。
事實上,第六屆青創楷模的十一人中,除了戴勝通、吳思鍾兩人出現財務危機外,更有三位因公司經營不善慘遭除名,將近一半的淘汰比例,讓人觸目驚心。再往前看一屆,第五屆青創楷模的十二人中,更只剩三位還能繼續力撐不敗。
再三個月,第二十九屆青創楷模又將出爐。然而要如何逃過「致命的四分之一」宿命?這張二十三年前的老照片,已經勝過千言萬語。
如同一句俗諺所說:「失敗比成功更有魅力」,人們唯有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才是締造第二次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