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人的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


有個住在英國小鎮的年輕人,以沿街說唱為生。他常常在這兒一個小餐館用餐時,遇見一個華人。這個女人遠離家人,在這兒打工。因為經常相遇。時間長了,彼此變得很熟悉。


有一日,華人對英國年輕人說:「不要沿街賣唱了,去做一個正當的職業吧。我介紹你到中國去教書,在那兒,你完全可以拿到比你現在高得多的薪水。」


年輕人聽後,先是一愣,然後反問道:「難道,我現在從事的不是正當的職業嗎?我喜歡這個職業,它給大家帶來歡樂。有什麼不好?」


年輕人繼續說:「我何必要遠渡重洋,拋棄親人,拋棄家園,去做我並不喜歡的工作?」
鄰桌的英國人,無論老人孩子,也都為之愕然。他們不明白,僅僅為了多掙幾張鈔票,拋棄家人,遠離幸福,有什麼可以值得羡慕的。
在他們的眼中,家人團聚,平平安安,才是最大的幸福。它與財富的多少,地位的貴賤無關。
於是,小鎮上的人,開始可憐這個華人了。


在中國的山東,有一對夫婦剛結婚時,妻子在﹝濟甯﹞,丈夫在﹝棗莊﹞。沒多久,妻子請調到和丈夫同一個城鎮,丈夫卻被調到﹝菏澤﹞。之後,妻子費盡周折,調到了和丈夫同一個城鎮。但好景不久,丈夫又被提拔到了﹝濟南﹞。妻子透過請托關係,好不容易調到了﹝濟南﹞,以為可以和丈夫一起生活。可是不到一年,丈夫又被調到千里之遙的﹝重慶﹞。妻子所有的朋友,都開她的玩笑:「你們倆,天生就是牛郎織女的命。唉,你也別追了,你乾脆辭職,跟著你們家老公算了。」


但是,她的公公婆婆、父母,都一致反對:「妳幹了這麼多年,馬上就退休了。再說,妳服務的公司很賺錢,辭職多可惜。要丟掉多少錢呀!再幹幾年吧,也給孩子多掙一些。」
其實,他們家的經濟條件已經非常優越。早已是中層階級,但是他們仍然惦念著那一點退休金。於是,夫妻兩個至今依然是牛郎織女。


華人,似乎是一個尚義輕利的民族。一直為了某種自己﹝未必明白的目標﹞活著。於是,華人的生命中,不能沒有目標。


而這個目標,可能是工作,可能是夢想,可能是金錢,可能是撫育孩子或照顧老人……但是,唯一不可能的,就是﹝自己﹞。


華人,可以很委屈的活著。即使工作上的極不順心,即使婚姻上的勉強維持,或是人際關係上的強作笑顏,也能夠壓抑自己的所有欲望,哪怕犧牲自己一生的幸福,也在所不惜。


華人,可以忍受艱難與痛苦,卻不願意"安貧樂道"


華人,可以把高官厚祿當作成功,可以把身家百萬當作理想,可以拋卻天倫之樂四海飄蕩,但是,唯一不認可的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淡"


他們捨本逐末的在漩渦中痛苦掙扎,或是在徒有其名的環境受盡折磨……唯一遺漏的就是自由和自我。


於是,在外國,婦孺皆知的道理;華人,卻沒能了解明白。


您可曾想過,這一生,到底在追求甚麼呢?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走一條追尋自我的天賦之路!

走一條追尋自我的天賦之路!


 


文/嚴長壽


 


健康靠自己,自己的人生也需要自己創, 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吧!---健康管理師


 


年輕人不能靠別人打前鋒,自己動都不動,年輕人要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判斷、找到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初衷,這樣才能激發自己無可救藥的熱忱!

讓我先說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年輕人的故事吧!

他,在士林夜市旁長大,十六歲還是淡水商工餐飲科學生時,就在亞都飯店巴黎廳當學徒。

今年三十六歲的江振誠(Andre Chiang),如今是國際餐飲圈表現最出色的台灣人之一。

去年他所主掌的新加坡Jaan par Andre餐廳,名列知名的「英國聖貝勒格利諾」全球五十大餐廳之第三十九名。

他身上傳奇無數,二度被《時代雜誌》封為「印度洋最偉大的料理」、餐飲指南《Relais and Chateaux》將他列為「六年全球最佳一百五十位主廚之一」、Discovery 選他為「六亞洲十大最佳青年主廚」。

江振誠從來沒有念過大學,但卻在競爭激烈的法式料理中,從台灣出發、一步步站上國際頂尖的法式料理舞台,他走過的路,充滿荊棘,卻是一路跟隨內心熱情的追尋夢想之旅。

但,請恕我直言,台灣的「江振誠」們真的太少了。

環顧周遭,我看到更多年輕朋友,對未來感到迷惘失去方向者,比比皆是,我的痛心更甚。

因此,我想對年輕人說一些重話: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拿到碩士、博士,也是白讀,因為並非自己的天賦所在、天命歸屬,未能發揮真正的潛力與熱情,結果在職場與生活都得過且過,浪費生命。

年輕人應具備的能力 

在過去在各種場合演講,我不斷強調:年輕人要懂得傾聽自己,清楚自己的天賦何在;也要學會觀察,下精準的判斷;面對世俗的潮流,要有勇氣提出主見;更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甚至挑戰自己的極限,為生命創下更大的格局。

對我來說,下面是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年輕人都必需具備的五大基礎能力。

(1)
「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 

「傾聽」,是與自己深刻對話,了解自己的能力。特別是年輕人必須能夠分辨「興趣」和「能力」之間的不同。

也許有人覺得興趣就是他的能力及優勢,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你可能熱愛音樂,卻缺乏成為音樂家的精湛技巧,因為音樂涉及音感、聽力及基本節拍觀念等,甚至創作的天分,也需要後天的學習苦練。

再譬如美術,你必須對顏色、形狀、布局等很敏銳,否則做不了好的畫家;再如你想做外科醫生,除了醫學知識訓練外,必須具備靈巧的雙手,外科醫生的雙手必須能在開刀的關鍵時刻,靈巧地在人體內部操作複雜的器械;更別提廚師要有出色的味覺、嗅覺,甚至藝術涵養等。

如果你有興趣又有能力,兩項優勢相輔相乘,也許可以達到最適天賦的最佳結果。

但在這之前,你要學會傾聽你的內心,到底你真正喜愛的是什麼?哪方面是你真正可以發展施展的領域? 

(2)
「判斷」的能力 

現在社會充斥各種看似酷炫的流行,很容易讓年輕人迷失。好比在很多職業學校,「調酒」變成很熱門的選課。年輕人大都覺得花式調酒可以將酒瓶往上甩,可以手伸到背後接瓶子,非常酷帥,幻想著「調酒師」未來應該也是搶手的工作。

但如果有位年輕小伙子帶著這項技藝到真正的職場,我想除了幾個以酷為號召的Pub與夜店外,在真正的餐飲行業中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因為如果他只學會A瓶酒加幾盎司、B瓶酒加幾滴之類的小技倆,一直停留在「求其技,沒有深思其藝」的層次,可能連真正的品酒能力都付之闕如。

再拿廚師傳統的盤飾來說,「刻花」的確是門大學問,但比起在食材上刻花、雕龍,用相對軟度材質的蔬果做各種造型,這些對三義的木雕師傅簡直只算是雕蟲小技。對於一個廚師,如果苦練後能將一個蘿蔔雕成一尾生動的龍,卻無法讓人品嘗到一道真正美味的好菜,實在也是本末倒置的事。

好的廚師要對食材的特性、口感充分掌握,對烹調的技巧十分純熟,對顧客的期待也完全了解,更甚最好有美學涵養。而刻花、雕龍只具妝點性質的技術。

因此,年輕人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能力是真金不怕火煉,能夠保證你的未來,不怕被潮流起落淘汰。

也要了解,工作能力不等於生活能力,更不是每個人都要跑第一名,心中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價值觀。

(3)
拿出「主見」的能力 

現在的年輕人,看似表面上很多選擇,但碰到像人生志向、選擇念什麼科系、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這一類「關鍵選擇」時,其實茫然失措、隨波逐流的多,胸有定見、勇往直前地少。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過去從父母、學校到教育體制甚至整個社會環境,疏於培養孩子自主的空間,鼓勵他們勇敢探索、思考和選擇,以及為自己負責的機會,造成孩子成長後,很難找到自己的「真愛」。

對比國外的年輕人,念完「高中」滿十八歲後,等於宣告制式學習的結束。很多歐美大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刻意選在遠離家鄉、甚至是不同國家的大學,目的就是為了拓展視野。

很少人像台灣大學生,一直念到大學或研究所,都待在同一個地方,直到臨畢業了,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生涯。放在國際的水準來看,這樣都已經慢人家太多了。

長久以來,台灣整個教育系統,把「休學」看成非常嚴重的事,通常是生病、遭逢家庭重大事故等,學生才會休學。很少學生像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哈佛大學念到一半,二十歲就休學,和他的夥伴躲在車庫不眠不休撰寫程式。

雖然哈佛幾乎已是每位莘莘學子心目中的真理聖殿 (剛好哈佛的校訓就是「真理」,拉丁文VERITUS),他就是覺得學校已經不足以教我了,有勇氣說:「夠了,我要先停下來,我要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我要強調我絕不是鼓勵大家休學,而是學校本身不是青年庇護中心,如果學校經不起考驗,不具備競爭力,或不合適於你自己,你能不能拿出主見,選一條可以完全實踐自己夢想的道路?

(4)
「實踐」與「學習」的能力 

七零年代初期因為工作關係,我開始頻繁出入歐洲,我看到一大堆歐美的學生,用非常低廉的五塊美金一天,到歐洲自助旅遊。

我曾看過一大堆年輕學生在歐洲各大美術館裡,或靜坐幾小時畫素描、或對各項展覽抄寫記錄心得。

就像呼吸有深有淺,這些年輕人從傳統的教室走出來,拋開書本,展開他們自發性的「深學習」。

八零年代,我看到經濟成長後的日本青年人做同樣的事情。

甚至到了九零年代,我漸漸看到很多韓國青年學生走同樣的路。

綜合過去幾年在世界各地的觀察,我發現每個國家經濟到了一定階段,都有會求知若渴的年輕人,背包一揹,帶著滿腹的好奇心,走上探索世界(自己)之路。

可是,同樣經濟成長過程中在旅遊路上我卻很少看到台灣青年。

台灣的年輕人在這場探索世界的旅程中,彷彿缺席了。

當然,在交通旅遊這麼便捷的今天,台灣年輕人是有出國,也有修學旅遊,也有到各國民宿體驗生活,甚至這幾年還流行打工渡假(working holiday)。

去紐西蘭摘奇異果毛,這些磨練,也許讓語言流利一些,或生活能力強了,但這樣打工渡假,跟之前我在巴黎、倫敦、慕尼黑美術館、博物館看到年輕人,大規模深入的學習,這是有差別的。

很多台灣年輕人是跨不出大門的,沒有企圖心,也沒有勇氣。

願意背著背包到世界各地「深學習」的台灣年輕人,可說是鳳毛麟角,那種挑戰極限的野心太弱了。

(5)
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法律及父母是外在的限制,但如果台灣年輕人真對世界還有求知欲、還有好奇心,他們還是會想辦法克服困難出國。但是,我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台灣年輕人對世界沒有好奇心。

沒有好奇的原因出在我們的學校及社會教育,非常缺乏「世界公民」的觀念,也就是對整個世界現勢概不關心。

從遠的政治面說起:一九七一年,台灣失去在聯合國席位,之後中美斷交,長達近四十年的孤立與被排斥,多數台灣人民形成了對國際社會的嚴重疏離。

照理說有視野的政府,在國際政治處處碰壁,走不出去時,更要積極運用不同的管道接觸世界、了解世界,尤其重要的是,讓青年學習與世界同步。

但正好相反,我們整個教育系統對於國民世界觀的養成付之闕如,當然也無法教導出對自己以外世界產生好奇的年輕人。

國際觀是種心態,有能力接觸到國際資訊,還要能與世界連貫,才不會只用狹窄的心態看問題。

曾有偏遠學校學生寫信來邀我去演講,說他們是偏遠地區的大學,從來得不到名人的青睞。

我去了,說:「我真的要來罵你們,我無法想像才跟台北差幾百公里,你們就認為是在偏遠地區!」

如果對世界沒有好奇,即使住在台北市中心,如果心態不改變,都是在世界的偏遠地區。

反觀美國很多孩子,十八歲就被踢出家門,自己獨立料理生活,打工讀書;在英國也有「GAP YEAR」的傳統,政策性鼓勵年輕人不要待在學校,去國外闖一闖,在海外學習或擔任志工一整年;在德國,十五歲的職校中學生,暑假要自己寫履歷、學習應徵工作,並由僱主來打分數;到了高二,更有大量高中生飛到美國及其他國家等高中,做交換學生。

想想,假使台灣也有許多高二學生曾到美國、歐洲等地待一整年再回來,那他的英文以及對世界的了解認知,會有多大的幫助!

對於他日後是否要出國留學或對未來學習做出更正確的選擇,絕對是重要的參考。

所以我要對年輕人說一句重話:如果你沒有自信、沒有希望、不想離開自已的舒適圈,只要待在游泳池裡划船,而不願挑戰大海冒險。

你等於在二十幾歲就斷送掉你自己的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