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社區大學未來十年發展的五種選擇





 


社區大學未來十年發展的五種選擇



唐光華(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社大全促會理事)


 


唐校長是現任的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校長,此為今年 一月十九日 出席社大十年有成全國研討會上發表的文章,提供給大家作參考。---健康管理師


 


        回顧過去十年,社區大學以解放知識與建立公民社會為目標,以學術、社團與生活藝能三大類課程為教學內容,集結了無數認同社大理念的講師、行政夥伴、社會改革者,在社大貢獻青春與心力,召喚了數十萬民眾每天到社大學習,開創了台灣成人教育與公民啟蒙運動罕見的奇蹟。社大過去十年的成績,無疑十分耀眼。然而,若放眼未來十年,不得不承認社區大學運動的路上仍然滿佈荊棘或誘惑,必須未雨綢繆,社大才有未來,否則社大的前景未必樂觀,甚至會因短視或失去理想而走上自我取消的路。



       一般而言,台灣近百所社大依不同辦學理念與在地資源,呈現三種不同的發展路線:成人高教、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隨著景氣不佳與經營艱困,許多社區大學藝能學習的比重越來越大,成人高等教育與社會改革的成份越來越小。面對此一情況,我認為有五種策略可供選擇:



選擇一、堅持十年前的理想,回到重視公共參與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


選擇二、善用過去十年社大在社區參與的豐富經驗,以社區參與和推動社會改革為使命。


選擇三、接受社大朝藝能學習為主體的發展方向,但試增加學術與公共參與的成份。


選擇四、不改變現狀,但走向分流,把社區大學分為成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才藝學習三大類型社區大學。


選擇五、社區大學改名為社區公民大學。


      未免誤解,我必須先做說明,這五種選擇並無高下之分,在分析時,並無特別肯定某一選擇,貶抑其他選擇之意。



選擇一:社大回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



照 黃武雄 教授與1998年第一代倡議社區大學運動的20幾位知識份子的構想,社區大學雖然強調不走正規大學傳授套裝知識的路,但也不意味就放棄對描述與解釋自然與社會的抽象概念講授與探索,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設計與初期對授予大學文憑的重視,在在顯示社區大學最早是以成人高等教育的規格自我期待的,否則就不會用、也不該用大學兩字命名。然而,由於從開始教育主管機關並不願承認社區大學是學校,更不願承認社區大學是可授與學位的大學,只承認是非正規教育機構。在這不可超越的限制下,使得社區大學缺乏朝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驅力。其結果是社區大學的學術課程越來越難開設,社大成人高等教育的成份越來越少,甚至給社會大眾以社大是才藝班的印象,並質疑社大向公部門申請補助的正當性。要扭轉這失衡的趨勢,教育主觀機關應允許社大授與學員學位。若社大能授與學員學位,社大就有可能回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基調與師資、教學品質的高標準要求,且需要大學文憑的學員人數增加,社大的學風與學員類型可能都會改變。譬如,未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員比例就會增加。這一策略的缺點是,社大的實驗性與多樣性可能會遭扼殺,



選擇二:善用過去十年社大在社區參與的豐富經驗,未來社大走推動社會改革的路。


 


這幾年,許多學者與專家比較台灣社區大學與其他國家的成人教育機構,發現台灣的模式很特別的地方就是許多社大非常重視公共參與與社區關懷,從地方環保、文史、弱勢關懷、公共衛教育、勞工、新移民等,非常全面與深入,而社區參與與公共關懷正是正規大學最忽略的。因此,社區大學未來實不必再強調成人高等教育的成份,公部門經由補助,支持社大成為社區推動社會改革,和建立公民社會的火車頭。這一策略的優點是,可提高社大師生的公共關懷,ㄧ改過去十年,多數社大學員著重自我成長比較不關心公共事務的缺點。然而這一選擇也有缺點,就是是社區或社會的公共議題,要做明智判斷,常需更多的知識,沒有起碼的知識準備,就貿然推動社會改革,往往失之盲動。何況知識就是力量,缺乏知識的奧援,改革行動很容易受挫。



選擇三:支持社大朝藝能學習為主體的發展方向,適度增加學術與社區參與的成份。


 


目前生活藝能課程佔多數社大的課程比例很高,乃因符合許多民眾的需求,且有助穩定社大的財務。更值得重視的是,美術、音樂與舞蹈等美育的啟蒙效果,並不比學術課程遜色。許多生活藝能課程能增強學員料理生活與職場上的工作能力。如果社大運動推動者與教育主管機關,接受且能從正面看待此一事實,就不必再用三大類課程的比例來要求各社大,也不必賦予社大太沉重的改造社會的使命。各社大當然仍需開學術課程與社區參與課程,使學藝能課的學員能深化學習,關懷社區。這一策略最大的缺點是藝能課程社會上許多機構都在開設,社區大學再開這類課程,恐無必要。



選擇四:不改變現狀,但走向分流,把社區大學分為成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三大類型。


 


十年前社區大學是在一群理念接近的知識份子倡議下所設立,十年來,全台各地許多社團、基金會、宗教團體、社運朋友加入辦社大的行列,彼此理念差異不小,因而形成百花齊放的繽紛局面,且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型:成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這三類社大若硬用相同的標準來評量,既無必要,且不公允。多年來許多社大為兼顧三大類課程的平衡,多負荷太重的工作,且往往顧此失彼,以致三類課程都經營不好,甚至連課程分類都分有違學術界公認的標準。如果能把社大分為高等教育、社會改革與藝能學習三大類型,再依三類不同的標準來評量與補助,這樣所有社區大學就可依其所長,各自發展特色,以有限的人力辦拿手且喜歡做的學校。當然,社大分流也有缺點。缺點之一是成人高教與社會改革型的社大,經營比較不易,需要公部門比較多的補助,這樣藝能型社大定會抗議。另外,分流後的各類社大,強調特色教育,不再強調全人教育,這與社大原初的教育理想也有距離。



選擇五:社區大學改名,改為社區公民大學



九年前台中縣曾出現公民大學,這名稱早在1998年夏天社大早期倡議者就考慮過,大家討論在公民大學與社區大學兩名稱中擇其一。後來全促會籌備會的多數夥伴選了社區大學,並冠在文山社區大學的校名上。近年做跨國成人教育比較的學者、官員,發現台灣的社區大學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視社區參與及公共關懷,且把建立公民社會當作重要使命,既然如此,就可考慮把公民兩字放入社區大學的名稱內。一旦社區大學改稱社區公民大學,只要是公民,不問教育程度就敢踏進來就讀。同時進來就讀的學員,就知道社大重視公民素養,與培養公共關懷的情操。過去十年多數社大學員,還在"立己"階段,若以社區公民大學期許,學員就容易在未來十年朝"立人"方向發展。就不再會出現公民參與週難經營的困境。



除了上述社大未來的路線選擇外,過去十年社大實踐結果,還有下列幾個問題:


 


1.社區大學因經費拮据與生存壓力,被迫向市場屈服。


2.學員中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低的民眾比例太少。


3.社區大學過度依賴官方,自主性不夠。


4.社區大學的教學點太少,很多民眾因交通不便,而無法就讀。


5.社區大學未發展各學科的教材與教案。



針對上述問題,可採以下幾個方案:



1.全國社區大學應建立自己的評鑑、學分認證與學位授與制度。經費來自教育主管機關或各社大自籌分攤。



2.社區大學針對社經地位與教育弱勢的民眾研擬一套教育機會向他們開放的策略。諸如,發展不領鐘點費的志工講師制、開弱勢階級需要的課、廣設教學點去接近民眾等。社區大學若一直只造福受過高等教育與中產階級的民眾,很違反社會正義的原則。



3.公部門支持社大朝擁有有獨立空間的方向發展。這樣白天有學習需求的民眾,才有社區大學可唸。



4.社區大學師生彼此多交流、研討、結盟,出版教材與學習成果,發展台灣社區大學論述與實踐經驗。



5.社區大學多與成教學者對話,吸收成教理論與經驗。多與社運夥伴結盟,學習推動社運的經驗。多做國際交流,了解世界趨勢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6.大幅資訊化。資訊化有助社大大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快速行動與結盟。


身為台灣社區大學運動最早的參與者之一,對台灣社大未來的發展自有很高的期待,茲謹拋磚引玉,提出社大未來十年的發展路線與策略,請研討會的朋友們不吝指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